经验交流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更多>>

大连市政协凝智助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作者:admin 编辑:管理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8月7日A2版 点击数:30176 时间:2013-08-07

“百姓手里有钱花,日子才能过踏实”

 

  “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城乡居民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让老百姓过得更富裕、更舒心、更有尊严?”带着这一命题,7月30日、8月2日两天,大连市政协经济委、外事委组织部分委员与高校专家学者一道,进社区、走乡村,就该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进行调研,深入基层倾听最真实的声音,现场协商与政府部门共谋对策。
  早在2008年,大连市就启动了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的“富民工程”。到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年收入分别达到27539元和1599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虽然腰包一年比一年鼓,可“大连人收入低”的说法还时常被人挂在嘴边,缘由究竟何在?为此,市政协将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列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
  在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委员们了解到,该街道下辖9个社区,常住人口6万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达1.3万人,虽然居民人均收入不低,但却呈现“两头冒尖”的态势。“尽管对下岗失业人员采取了灵活方式就业,但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街道民政科科长孔令友表示,目前居民“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存在,一些公司急招保洁员、收银员等,却迟迟招不到人,主要是这些岗位工资低、劳动强度大,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
  从今年起,大连市将社区干部纳入五险一金范畴。而大家反映,即便是补贴之后拿到手的工资也仅有1800元/月。春和社区书记黄军萍坦陈,社区干部的期望值并不高,理想工资标准是在交完五险一金后能达到2500元/月。“现在100多项统计任务都落到社区,每个人要对应10多个部门,任务繁重,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付出能有所回报。”
  “不同群体间工资收入不平衡,也是症结所在。”委员们建议,应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并通过实施“提低、控高、扩中”工程,逐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收入群体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居民收入提高及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8月2日,调研组驱车近3个小时赶赴庄河农村。委员们得知,庄河市205个自然村的35万农村劳动力中,有14万人加入到了打工行列,打工者的年均收入都在四五万元。该地区农民的收入形式占比重最大的是外出务工,其次为亦工亦农,再次是经营小企业,少部分村民依靠纯农业收入生活。
  来到距庄河市区约10公里的吴炉镇,调研组了解到,吴炉镇共有1.79万户居民,3.7万人口,去年实现了人均收入13360元,其中打工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实惠最大。该镇的企业目前已达38家,吸引了4500多名本地农民就业。“农民‘就业不离土’,除了每月3000多元工资,还给缴纳三险,每天有班车接送。”镇干部介绍。
  座谈中,调研组与乡镇干部共同分析了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规模小、风险大;农民素质低,缺乏科技知识;劳动力不断减少,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等。调研组建议:政府应重视发展设施农业,帮助农民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留在农村发展等。
  “百姓手里有钱花,日子才能过踏实。”据悉,大连市政协拟于今年第四季度召开专题常委会议,“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成为重要协商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