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查看
2014004
关于加快发展阳江特色农业的建议
添加时间: 2013-12-9 1:29:45
姚德仁
提案者姓名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姚德仁阳江市农业和林业局13702813633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实现幸福追赶,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重要途径。

一、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我市农业发展既具有传统特点,又有比较突出的特色产业优势。近年全市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农民增收起重要的作用。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我市农业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2元,增幅达16.3%。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占据前两位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75%以上。这两项均与发展特色农业关系密切,尤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大部分靠特色农业项目获得。二是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我市各地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粮食、蔬菜、水果、南药、花卉等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2012年全市农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7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6%;蔬菜总产量91.87万吨,比上年增长1.3%;水果总产量56.99万吨,比上年增长5.2%。三是特色农业基地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特色、精品、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以本区域优势的南药、蚕桑、花卉、蔬菜、优质水果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以漠阳江两岸优质荔枝、龙眼、马水桔等水果为主的水果产业带;以阳春、江城、阳东为主的10万亩常年城郊型蔬菜生产基地;以阳春潭水、阳东合山和阳西新圩为主的4万亩花卉生产基地;全市19万亩南药生产基地;阳春8万亩蚕桑生产基地等。目前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90万亩以上。全市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以上,大部分乡镇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和骨干产品。形成了“春砂仁之乡”、“马水桔之乡”、“蚕桑之乡”、“双肩玉荷包之乡”、“果用益智之乡”、“菠萝蜜之乡”特色乡镇,“阳帆牌豆豉”、“春农牌马水桔”、“裕茂牌翠玉蜜”、“丰多采牌网纹瓜”、“侨牌豆豉”和“脱水春砂仁”等名牌产品名声渐隆。这些名牌产品推动了我市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一些主导产品已呈现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特色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不少特色产品知名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拥有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和拳头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多数地方特色产品有较大的规模,但产品加工、储运、市场等环节发展相对滞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特别是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加工转化率低,对产业化经营带动力不强,一些农特产品仍靠销售初始产品实现收入,经济效益不高。三是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当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没有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多数农民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较弱。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

特色农业产品开发链条长,能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延长增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收,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产品开发增值最大化,从而加速扩大农业经济总量。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开辟新的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阳江农业优势在特色,潜力也在特色,要创新环境,带动特色产业,吸纳农民转移就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一)落实政策措施,鼓励特色产业发展。把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专业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强农惠农政策,发挥优势,做好规划布局,推进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一村一品,大力推进专业生产,建设特色产业群,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经济效益。

(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坚持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经济基地,以特色争市场。一方面继续抓好优质粮、蔬菜、水果、南药、花卉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集中连片为重点、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规模开发为目标的原则,制定出台产业基地建设标准,注重集中规模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增收作用明显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实现出口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打造优质特色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标准化建设,在生产核心环节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制定出强制性标准,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大品牌投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以及农交会、农博会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我省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加大整合力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山西特色农业的品牌优势。

(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加工企业、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和营销大户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形成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发展格局,以龙头带动产业经营一体化,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增效。持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以倾斜,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业企业合作社技术、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

(五)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建设一支能深入生产第一线,能针对问题做好技术服务的科技队伍,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重点研发和配套,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技术推广工程,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技术向产业配套的快速拓展和跨越,充分发挥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市农林局
办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