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查看
2014094
关于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议
添加时间: 2014-1-9 15:50:14
谢瑞祥
提案者姓名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民盟阳江市委员会东风二路45号市民主党派办公楼3369790529500


一、我市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文艺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事业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了阳江城市品味。特别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我市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财政投入,其中仅2010年,我市各级财政对文化(含体育)事业投入达7265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09%,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相继建成阳江市美术馆、阳春市图书馆综合楼、阳西县美术馆、阳东县体育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综合楼等大型文化设施。我市在2012年底前已经建成431家农家书屋,其中220家纳入我市2011年十件民生实事,已在年内建设完成。

虽然我市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阳江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文化发展资源不平衡

由于客观原因,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仍存在不均,处于城区的文化设施相对集中,而其他地方特别是乡镇则相对较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文化站及部分设施场所由于房子陈旧狭小需要修建和完善。此外,文化队伍资源分布也不是很合理。一方面,有些队伍数量很少,例如,阳江漆器从业人员最盛时达到400多人,现在,从业人员数量急降九成。另一方面,各文化队伍之间发展不均衡,规模也较小。有些街道文化活动丰富,队伍很多,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而有些街道队伍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2、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我市民众对公共文化的参与度还不高,没有较好地形成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许多市民在文化消费上的积极性较低,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不高,影响了公共文化产品在数量、品种方面的丰富程度。部分文化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多数“农村书屋”都处于摆设状态,运作不正常,活动室当以老年人搓麻将、下棋、打牌为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文化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素质不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不断壮大,文化活动日益增多,然而,我市文化从业人员数量却明显不足。目前,全市镇、街道文化站一般只有3-4名人员,几年来没有增加专职人员。文化事业单位定级太低,各市县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定级只是正股级单位,文化部门人才使用提拔偏重于机关单位,没有平等对待,这大大打击了这些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村、社区文化队伍也不稳定,都身兼多职,工作是“软”任务,难以量化指标考核。基层文化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有的是退休老干部,不是很适合做基层文化工作。另外,在基层文化队伍中,大多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或大学生的比重相对过低。文化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素质不高。如市文广新局直属单位在职人员中无一个高级资格的人员。

4、文化事业经费总量仍然偏小

近年来,我市对公共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但比重不大,地方文化站属于非经营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投资或拨款来确保运作和建设,经费不足使得文化站工作很难开展。缺乏足够资金的投入,文化工作开展困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明显不够。

三、构建和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加快建设阳江市文化名城,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照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标准,结合阳江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设施网络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必须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均等化。

加强市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辐射全市的重点文化设施。

(1)建立阳东博物馆,完善阳西博物馆的建设,推进阳西县博物馆工程建设,加快藏品收集和布展工作,争取早日对群众开放。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田径运动场和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

(2)进一步完善市、县(区)图书馆各项功能。加快24小时图书馆、地方产业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块建设。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依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推进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到“十二五”期末,能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全覆盖。

(3)建设市、县(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力争在市、县()两级图书馆推广使用统一的系统平台,建立以阳江市图书馆为总馆,县(区)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实现市区公共图书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目标。

 (4)积极推进剧院、音乐厅和文艺之家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调研、立项等工作,争取早日启动。

 2、提高乡镇(街道)、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水平

1)规范提升中心镇、城市街道文化站建设。中心镇建有文艺之家、文化广场,设有图书馆分馆、影剧院、排练厅、培训室等设施。到“十二五”期末,中心镇文化站争取能全部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建有县图书馆分馆。城市街道要建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文化站。全市综合文化站单独设置,实现全覆盖。

2)实现俱乐部全覆盖。巩固已建成的文化俱乐部,新建一批、扩建一批、提升一批文化俱乐部,确保行政村(社区)的文化俱乐部全覆盖。

3

3、健全组织和加大财政投入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市县(区)镇乡村四级成立文化事业建设领导小组,按照中央部署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入工作议程,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在媒体上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的法规规章,以引起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各级文化事业产业工作者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这是加快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财政投入政策,按比例逐年提高文化经费投入。要统筹项目、职能、规划和资金集中搞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特别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设施先期投入,急需的设施抓紧投入,重要的设施重点投入。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制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资源共享。近年来,我市民营资本和民间财富日趋雄厚,其参与文化建设的潜在意愿有待引导和开发。要运用政策引导、财税杠杆、舆论导向、表彰奖励、典型示范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阳江建设文化名城,需要人才,特别需要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创作队伍。文化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战略,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努力造就适应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是执行政策落实编制。要认真贯彻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县(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提高定级标准,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也要明确规定,并参照我市教师标准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基本待遇。二是建立机制坚持培训。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但还远远不能解决县(区)、乡、村三级文化人才缺乏问题。市、县(区)政府要拿出一定经费,建立并坚持文化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对文化馆、图书馆、艺术表演团体和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以及这些基层文化单位的培训指导,加强对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中心户、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等业余文化工作者和社区服务文化志愿者等进行业务培训。市级文化部门要重点做好县、乡镇专业文化队伍的培训;县级文化部门要重点做好村、社区和业余文化队伍的培训。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机制。当前文化队伍制约人才引进的障碍是人事制度比较死板,因此,一方面要通过人事考试把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招进来,另一方面把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破格招进来,壮大人才队伍。

5、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加强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基础性技术普及和升级改造,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和服务创新。

1)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市本级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基层群众可以便捷享受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的公共资源服务。

2)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广电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资源,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便捷、远程的公共信息服务,推动便民信息服务从不出村向不出户转变。能争取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农村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广电网络的改造,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加强广播电视对农(涉农)频道和栏目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体系。


市文广新局
市财政局
办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