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查看
2014093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的建议
添加时间: 2014-4-4 16:02:01
陈宗辉
提案者姓名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邮编
农工党阳江市委会东风二路45号民主党派办公大楼3369851

阳江依山旁水,既有美丽的山林,又有绵长的海岸线,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阳江古称高凉,汉代属南海郡。从南朝到初唐是高凉郡治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末唐初更是盛极一时,1000多年来,遗留下来一批文化遗产,涌现出一批在中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以及无数的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这些具有漠阳特色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组织人员搜集史料,汇编成书。20094月成立了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阳江向着创建文化名城迈进。

一、厚重的传统文化

1、漠阳文化孕育于漠阳江流域,为广府文化一个子系统,主流文化为俚僚文化,后与南迁的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相融合,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文化和人文气息,是城市的内涵,是建设文化名城的标杆。阳江的物质文化,是展现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和载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有:“北山石塔”、“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铁屎迳铸钱遗址”、“通真岩摩崖石刻”和“刘氏家塾”等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馆藏文物达13000多件。这些文物成了阳江地域文化厚重的载体。此外,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阳江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风筝》、《阳江漆艺》、《阳春根雕》、《疍家婚俗(疍家渔民婚俗)》和《高流河墟》。另外还有深受群众欢迎的“阳江白榄”、“端午逆水赛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明延续、传统弘扬的迫切需要,是培养精神财富传人的时代要求。

2、海洋文化特色。随着“南海 = 1 \* ROMAN I号”的发现、挖掘、“进宫”到如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馆,提供了研究阳江地方民俗和海洋文化良好的契机,阳江被称为“海上敦煌”,奠定了阳江作为南海上丝绸之路中转港的地位。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虽然我们拥有了厚重的文化宝藏,但如何让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自豪,这才是当今的首要任务。一些文化遗产由于得不到载体而面临衰退、濒危甚至消失。尤其在民间仍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经历过了建国后的几次运动,很多历史古迹基本没有幸存,尤其是庙宇类破坏更严重,虽经重建,但已失往日风貌,流失了许多的文化与传统!有些古迹至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一些闻名全国的工艺品也缺乏具影响力的传人。现在我们要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这是重新审视、整理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契机!

1、庙宇、名人故居。冼夫人庙宇及其孙子冯盎墓,妈祖庙等。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出现一个巾帼英雄,有“岭南圣母”之称,因助朝廷巩固祖国南疆而闻名于世。在粤西地区,改革开放后,冼夫人文化在民间重新兴盛,出现很多新的冼夫人庙宇。阳江就遗留下来5座庙宇或纪念馆。其中一个在阳西上洋镇(毁后重建)。其余四个分别在今天阳春的春城(已毁)、双滘、潭水、合水等地。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冼夫人庙宇有些是近20年来新建的,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如上洋镇双鱼村的冼夫人庙宇就是10几年前重建的,此庙宇还有一说法,当地人又叫“龙船庙”,有说供奉冼夫人,有说不清楚。庙门前的横额写的是天后宫,而天后宫供奉的是妈祖。另外冼夫人孙子冯盎因平叛有功,升为高州刺史,后被唐封为越国公。原来的陵墓在阳江城北山,现在迁到江城区双捷镇乐安村。询问起来,了解他故事的人也不多。再如关山月,虽然他多次回乡,捐钱赠画修桥建校,但在故乡埠场果园村,至今还没有他的纪念馆。他们虽是阳江的名人,却缺乏传承的载体,难以在阳江深入推广宣传。

2、古建筑、村落。太傅路骑楼,结合了中西方的一些建筑特点,又具有广东民居建筑特色,总体看来保存比较完整,但个别的骑楼已经不堪岁月风雨的侵蚀,危危可及。雅韶镇十八座,又名西园村,又称“镬耳屋”。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巨富谭谓建之。获得“广东省古村落”的荣誉。可我们从村民的口中了解到,除了第一座保存完整,其它的17座都让居住的村民作了不同程度的改建。阳春八甲镇的镇南堡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村落,却破败不堪,成了牛圈。

3、工艺品、民俗。漆器,这种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阳江漆器是阳江三宝之一,“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曾经是中国四大漆器基地(福建、山西、四川、阳江)之一。1956年成立阳江县漆器工艺生产合作社,后成立国营漆器工艺厂,其后出品过很多漆器名作。如傅乃彬的一系列脱胎漆器作品被海内外收藏,《旭日苍松》转赠给越南胡志明主席。1979年磨漆画《葵乡》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展出,阳江漆画进入辉煌期。在80年代末销售锐减,1996年基本停产。近年来,漆器工艺厂破产后,其中一些大师傅已改行,另有一些出于对漆器工艺的热爱还在坚守着,他们创作的作品有些在省级画展中获奖,如傅以周老师的作品。漆器作为工艺品,成品的成本非常昂贵,无法大规模推出市场。专业人员青黄不接,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1991年,广东省体委命名阳江为“广东省风筝之乡” ,1993年7月,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阳江艺人扎制的风筝,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阳江“巨龙”风筝出访过芝加哥、温哥华、新加波等地。“灵芝”风筝,曾连续六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冠军,成为中国风筝唯一的“六连冠”风筝,在山东维坊的国际风筝会上,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 从阳江市风筝协会成员中了解到,一些独具南派特色的阳江风筝制作流程已经失传,现存的三位阳江风筝非物质文化传人也是古稀之人,他们的后人忙于生计,也都不太愿意致力于制作阳江风筝。现今,真正从事风筝制作的只剩“风筝大王”梁汝兴之子梁玉泉师傅还在坚持。87岁高龄的“风筝将军”阮家培师傅偶有制作。随着老一辈风筝爱好者的隐退或离世,从事阳江风筝制作和放飞的群众也历年递减,经常从事阳江传统风筝制作的也就十几人,且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传统的立体花鸟鹞扎制工艺已经失传,阳江风筝传承现状遭遇瓶颈,保护阳江风筝文化的工作刻不容缓。此外,根雕等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三、保护、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的建议

根据我们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组织相关人员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再制定出确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2政府支持。政府每年拨出一点经费,修葺古迹,推动艺术家做精品。并挑出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去经营开发,此类可引入民营资本去开发经营,又可创造社会效益。

3借助“南海Ⅰ号”的龙头品牌,在附近建立一个阳江文化遗产博物馆,可分为历史文化名人馆,古村落民俗风情馆,风筝馆,漆艺馆,刀剪馆,根雕馆,名优特产馆、音像图书馆等,给游客一个全面了解阳江的机会。

4)利用每年的风筝节,在文化宫同时搞艺术周活动,请一些名家或职院美术系的学生现场挥毫、制作,晚上在鸳鸯湖公园表演具有阳江文化特色的冼夫人历史剧或民俗风情剧。分发小手册,宣传保护阳江的名胜古迹。设一个汽车流动书店,推出一批阳江文化的音像、图书作品,宣传推广阳江文化。

5)与大学联合。通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平台,在美术班开漆艺课程,在体育班开设与风筝相关的课程,培养一批推广阳江文化遗产的技术骨干。然后以点带面,向外辐射宣传阳江的地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爱阳江,走进阳江。

6)广泛发动群众。在旅游文化节上宣传阳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关注爱护身边的名胜古迹,历史风物,认识到此中隐藏着巨大的价值。

市文广新局
办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