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阳江新闻播出了我市退休职工,原市国营漆器工艺厂厂长陈泽波的报道,他在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作了一件“鲤鱼跃龙门”的漆器,并准备再利用7至8年时间制作100件漆瓶。我们在为受访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感到欣慰的同时,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阳江漆器的现状如何?前景会怎样?我们都知道阳江有三宝:豆豉、漆器和小刀。其中阳江豆豉畅销全省,阳江小刀更早已走向世界,然而阳江漆器的现状则令人十分担忧。经过了解得知:随着原阳江县国营漆器工艺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倒闭,阳江漆器几乎销声匿迹。在阳江市申报广东省“漆艺之乡”称号的申报材料上见到这样的文字:“上个世纪80年代末,阳江漆器工艺逐渐衰落,如今将成绝唱”。
阳江漆器曾有过光辉的历史。据《阳江县志》载,晚清时期,阳江县的漆器已驰名中外。上世纪初,广泰成生产的“皮雕金漆盒”在南洋赛会上曾获得金质奖章,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也获得金奖。阳江漆器防潮、耐用、古雅美观,在解放前就远销东南亚各国。1964年,为祝贺越南胡志明主席75岁寿辰,阳江漆艺名师傅乃彬领衔制作的一幅《旭日苍松》的彩色石雕转赠给胡志明主席;大型磨漆画《亲切的关怀》表达了阳江漆艺厂工人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怀念;长18米、高2.4米的《纪念国庆三十周年》磨漆画和《葵乡》磨漆画曾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展出;1985年《苍鹰》还被作为国宝赠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许多阳江人赶往大城市,加上阳江漆艺厂的经营不善和全国各地漆画的兴起,阳江漆艺厂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逐渐萎靡。在21世纪初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甚至拿不出高水平的漆器精品提供给专家评审,结果导致申请失败。如今随着岁月的流转,知道阳江漆器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青一代的阳江人,有很多不知道阳江漆器。不知从何时起还出现了新的阳江三宝:豆豉、风筝和小刀。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等精神文明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承载我市悠久历史文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一种艺术品,阳江漆器的市场发展前景不言而喻。作为阳江人,不能让“阳江三宝”中最具文化、艺术价值的阳江传统漆器工艺失传,否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为此建议:
1、在思想上深刻认识传承和振兴阳江漆器对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我市历史文化影响力、促进工艺美术及旅游等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研究制订阳江漆器振兴实施规划。力争一年内在政策、组织制度、主要传承人、制作工艺等方面取得突破;三年内夯实基础,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五年取得明显成效,提升质量,扭转颓势走上振兴之路。
3、寻访、登记阳江漆器制作艺人,予以重点保护,鼓励并扶持其创作,鼓励收徒传艺。
4、传承天然大漆等传统制作工艺,保存完整的影视资料;制订标准化制作程序;探索机械化批量生产模式。
5、设立“阳江漆器发展基金”,积极引入民营资本,探索、创新商业推广模式,对为传承和振兴阳江漆器做出努力或贡献的组织及个人进行奖励。
6、加大宣传,提升民众认知度,吸引青少年参与阳江漆器的传承和振兴。
7、重点发展中、高档漆器精品;继承发扬我市传统,选准题材集中优秀技师创作1至2件代表我市最高水平的大中型漆艺作品。
8、将参观阳江漆器制作先期纳入我市旅游项目,时机成熟后可安排游客参与的活动。
9、总结经验,扬长补短,积极申报广东省“漆艺之乡”、“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