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
社情民意更多>>

加强我市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作者:admin 编辑:管理员 来源: 点击数:30667 时间:2012-03-28
  

 

加强我市农村乡镇文化建设
李大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改善、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是落实党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反观我市,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有一定改善,但由于各乡镇(办)的文化阵地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乡镇、村群众的文明程度下降,赌博、迷信等现象有所抬头,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随之出现上升趋势,成为我市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具体表现为:
  一、文化基础设施陈旧,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一些部门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一些乡镇(办)原有文化设施移作他用或废弃情况很普遍,不少乡镇(办)文化站场地被挤占、挪用、变买。财政在文化事业投入非常少,农村的文化生活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时,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受益面不广。目前虽然各乡镇有为数不多的民间文化组织,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多数群众平时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是看电视、搓麻将、打扑克等,即便是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也只是打蓝球、举办粤剧晚会等传统项目,真正民族民间文化表演形式越来越少,群众受益面积不大,教育启发不深。
  二、专业人才缺乏,乡镇(办)文化特色不明显。
  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致使长期以来,不少乡镇(办)文化站工作人员干着乡镇政府的其它工作。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空壳化,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站几乎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随着农村原有的文化人的老化,新时代农村文化人的缺乏,特别是近几年来,忽视对民间传人的保护和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加上职能部门对农村文化研究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需求研究不够,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没有切中农民文化需求的脉博点,造成规划滞后,城乡差距加大。大部分地方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只是在年节期间开展一些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另外,一些农村反映,近几年,我市文艺下乡活动很少,一年除了送上几部电影,农民看不到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反映农村群众生活的文艺节目。
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乡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逐步实现文化生活城乡一体化。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通过文化的发展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我们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1、我市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四个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我市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我市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与强化农村文化阵地相结合。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民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的前提下,培育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一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要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善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通过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循环报刊进农村工程、科技文化下乡等活动,增加报刊在农村的流通量,扩大主流新闻媒体的覆盖面,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需求,拓展农民文化信息的接触面,丰富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民思想,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二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扶持乡镇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室和农民文化大院的硬件建设,着力构建乡、村、农民文化大院三级文化网络,做到阵地、人员、经费三落实。三要引导农民群众加强道德自我约束,深入开展八荣八耻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道德评议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通过群众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使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为。
  3、挖掘提升乡土文化与引进新型文化相结合。文化是既有时代性、多面性特征,又蕴含个性化、本土化的特点。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立足当地实际,通过引进现代先进文化与挖掘农村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树立农村新风尚。一方面要以各种形式引进富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多方面多层次地组织开展各种新型文化活动,更新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村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并重新赋予新的形式和时代内涵,进一步发展升华。要大力扶持农民文艺团体,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让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在发展中生存、在发展中兴旺。
  4、加大投入与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改革的思维,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建立和健全文化建设管理和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以制度化、规范化、目标化方式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二是以农民需求为方向,建设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三是要改革管理体制,规范文化市场,激活草根文化。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最终是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政府一方面要监督和规划农村文化市场,防止一些不良文化垃圾进入农村;另一方面要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5、建设和谐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6、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建立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这一理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农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
  7、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倡导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平安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要针对农民法制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送法下乡、文艺演出、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8、要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带动农民的素质提高的需要。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文化队伍的扶持;二是抓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工程的建设;三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和谐发展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要坚持和谐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共同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着力实施文化低保。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乡镇和贫困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农民家中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无力承担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所应支付的费用,少有对高品位文化生活的追求,基本不参加集体文化活动。对这部分农民,各级政府要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将家中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和没有识字人的农民列为文化低保对象,采取单位挂钩、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的举措,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向文化低保对象赠送文化科技读物和视听设备,为他们创造学文化学科技的条件。依托乡村农技校、文化站室和远程教育网等,引导组织文化低保户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并对其进行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变曲线服务为直航帮扶,让文化低保户加入到建设和谐文化中,并享受到和谐文化的成果。